陳秀雋詩書畫展
展出感言
此次展出特別的是詩、書、畫結合,學書四十多年,學畫約十七、八年,近體詩創作約十五年的成果的呈現。我在中文領域,從大學、四十學分班、碩士班、博士班,共浸淫十七年,這是一般人少有的經歷所以很特別。
詩書畫是文化的精粹、結晶。所謂文化是「人文化成」的簡稱。人文化成就具備教育的意義。文化用一個字作代表,沒有比「道」更適合的。聖人的道記載於經典中,因此要明白聖人的道,就要閱讀經典。要讀經典就要先識字。漢字是偉大的發明,世界各國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,只有中國文字具形音義,能發展出書法、詩詞等優美的藝術。
談到文化或哲學就離不開儒、釋、道三家。道在儒家是仁,在道家是自然,在佛家是慈悲。各家核心思想雖不同,但可互補。三家都重視心性。儒家講修心養性,孟子講盡心知性。道家講虛心靜性。佛家禪宗講明心見性。中國哲學的重點主要在探討心性,因心性決定人生方向。要提高人的素質,就要提高心性的修養。孟子曰;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」求放心的方法就是反省。因操之則得。朱熹註解求放心而後可以學問。
論語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遊於藝。」遊藝在依仁之後,遊藝可以入道。提升人文素質,最好的方法是讀經。漢儒以訓詁解經,宋儒以義理解經。孟子認為時代環境不同,對經典要通權達變不能拘泥。
詩教主仁,詩的主旨是思無邪。詩的功用是興、觀、群、怨,詩的性情真、思想善、意境美,人生追求的理想真善美,詩中都具備了。詩是文學中的文學。書法是心畫,即心靈流露的刻痕。劉熙載《藝概書概》:「書者如也。」如其心性修養,可以展現一個人的生命境界。熊秉明說:「書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。」林語堂說;「只有在書法中才能見到中國人心靈的極致。」所以書法是藝術中的藝術。畫道中水墨最為上,筆以立其形質,墨以分其陰陽。文徵明說:「人品不高,用墨無法。」墨分五色,用墨得當,不須色彩即可做到四季分明。要提升人文素養,除了讀書外,學習詩書畫,對心靈的提升最為直接。
藝術家要具備詩人的心靈與工匠的技巧,只重技巧那就是匠。技巧自然要精,東坡說;「退筆如山未足珍,讀破萬卷始通神。」退筆如山,技巧自然是精了。讀書是靈魂的壯遊,可提高審美眼光、境界,觸發創作靈感。吳昌碩說:「讀書、旅遊、沉思、養氣。」是提升藝術境界的方法。
中國人的審美觀,受書法線條的啟發最多。書畫用筆用墨相近,影響最為直接,東坡稱王維「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」詩中有畫意,畫中有詩情。因此詩就是畫,尤其山水詩和畫更是如此。以文人畫而言,詩書畫融合在一張作品中。一個文人具備詩人、書家、畫家三種身分。世界各國的畫家少有文化素養,像中國文人這樣深厚的。
徐復觀說:「山水畫是老莊思想在現實社會的體現。」道家崇尚自然、逍遙。山水畫的三遠法,高遠、平遠、深遠。遠可通於無,通於道。儒道都以追求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。
凡學習技藝、研究學問,都要心靜,老子講「致虛守靜」,大學講「定靜安慮得」孔明講「寧靜致遠」。學習書法,精神貫注於筆尖,就是定靜功夫的修養。作品要氣韻生動、一氣呵成,下筆要做到輕重、粗細、快慢、大小、方向、角度,都恰好處,自非千錘百鍊不可。古人說;「筆禿萬管,墨磨千錠:不作羲之也作索靖。」李可染有一印章「廢畫三千」意即一件好作品是經歷上千張失敗作品而來。沒有數十年寒窗的努力是不可能做到的。學習積累有了成績,快樂自然由心而生,不假外求。藝無止境,李可染說:「對傳統以最大的努力攻進去,以最大的勇氣衝出來。」願與愛好藝術的朋友們共勉。